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山陀兒的啟示

颱風「山陀兒」應該是我們生活經驗中的「第一次」,它的路徑難以預測充滿著變數和意外,若我們有注意到各國的預測路徑,真的是差異很大。山陀兒的路徑並非一條直線,受氣流、溫度、海洋暖流等諸多因素影響,常常會出現偏移、迂迴,甚至在接近消散時仍能重組變強。這種情況反映了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計劃,然而,我們的道路並不總是平坦或直達目的地。各種不可控的外部力量會影響我們前進的方向,甚至改變我們的最終目的地。

[閱讀全文]

在基督裡被重塑

最近唱詩歌時,都很容易哽咽,不知道是不是淚腺的開關忘了關,還是對上帝的作為深深地感到真實,以至於看見我們自己是這麼地蒙受恩惠。

[閱讀全文]

衝破框架

最近被推薦了兩部電影,一部是「追浪少女」,這部電影在台灣沒有上映,但因為是Disney公司出品的,所以在影音頻道Disney+上可以觀看。這部電影在描述第一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運動員楚迪艾德力的真實故事。她是1924年巴黎奧運游泳銅牌選手,在同為巴黎奧運年的這個時刻,這電影顯得格外有意義。另一部電影是「首席指揮家」,則是以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麗可為故事原型的傳記,描述著一位女性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成了首位女指揮家,並獲得了美國第一夫人羅斯福女士的青睞,創辦了以女性組成的交響樂團。

[閱讀全文]

班羚的啟示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很有意思,文章談到一群獵人圍獵班羚時發生的事情。

[閱讀全文]

帕運雜想

最近的帕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在奧運之後身障選手的重要賽事緊接展開,在這禮拜也傳出捷報,跆拳道選手獲得銅牌!這是很令人鼓舞的事,但感覺上好像不比之前奧運奪牌的歡呼吶喊。前兩天在運動餐廳,看著帕運的羽球比賽,想著到底要克服多少的不方便與障礙,才能站上世界的舞台。這等的努力會不會更加艱辛、更加困苦呢?無論是身心靈的狀態,相信都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調適,才能夠以一個在人看來不夠完整的樣貌,展現出生命完全的榮耀。

[閱讀全文]

血田的呼喊

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想過,言說「宗教」、言說「信仰」,可能是一種限縮概念的過程,甚至把上帝信小了。現代社會,尤其是西方,已經把「宗教」視為一個融貫的系統,有強制性的信念、制度和儀式,集中於一個超自然的神,其宗教活動主要是私底下的,而且與「世俗」活動完全隔離。(『血田:宗教以及暴力的歷史』,p12)但事實上,在古老的國家或是社會,並沒有一種對於宗教的概念的描述,更多的是認為宗教是關乎整個社會、文化、道德等等的生活面向。甚至連猶太塔木德導師也都會覺得沒有辦法用單一的詞彙來表達所謂的信仰。(摘自『血田:宗教以及暴力的歷史』)

[閱讀全文]

泳池邊的遠大夢想

在游泳池邊跟認識的朋友聊到奧運10公里長泳比賽,要如何完成這麼長程的運動有很多細節是環環相扣的,像是配速、呼吸、節奏等等的。但話鋒一轉,他就鼓勵我可以試試10公里。我在泳池邊大笑著怎麼可能,但朋友說不要小看這個目標,一點一滴就累積而成的,他說他50歲的時候就完成了「226」。什麼是226?原來是超級鐵人三項比賽(查了一下資料,這是最具挑戰性的鐵人三項比賽,包括游泳3.8公里、自由車180公里和路跑42公里,合計226公里,俗稱226),還跟我分享了一個「鐵人修女」的故事,高齡80多歲的修女,還在參加鐵人比賽,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真的可以嘗試看看。說完他繼續去把1200完成。

[閱讀全文]

所是的是

這禮拜教會禱告會恢復聚會,再次邀請大家可以一起來參加禱告會,群體的禱告是可以成為彼此的激勵,也可以共同來尋求上帝在我們當中的心意。這週聚會正好把有關「呼召」的分享結束,一共談論了舊約裡面八位主角受呼召的記載。這是參考了曾思瀚教授所寫的《被誤解的呼召》一書,談到了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基甸、撒母耳、以賽亞、耶利米和以西結。多數的時候,我們談及呼召,主要都是放在受呼召的人身上,特別是這人所做的事,但這本書提醒我們,呼召不單是關乎個人,而是關於上帝本質與祂拯救行動的揭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