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魷 魚 遊 戲

最近最火紅的影集應該就是韓國的「魷魚遊戲」了,其實這類的生存遊戲的劇情這不是第一部,像是在日本有「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在美國有「飢餓遊戲」。生存遊戲的劇情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強大的主宰遊戲機制制定者以及被選上參與遊戲的人,他們必須要在遊戲闖關過程中盡力留下來,基本上劇情的設定就是一個必須要互相殺戮才能活著。最後留下來的人可以享有跟遊戲主宰者一樣的財富、位置等等。所以生存遊戲的劇情基本上都在反映真實社會裡面牢不可破的階級實況。不過有意思的是,像是魷魚遊戲或是飢餓遊戲,都會鋪上最後出現反抗者的劇情發展,也是在反映現實社會的反動情節。

[閱讀全文]

說繪本玩故事

這個星期完成了繪本故事初階訓練。會去參加這個訓練的初始是以前在長青認識的學長,轉職到一間專門針對年長者的小眾雜誌社工作,而他的太太在從事有關繪本說故事的工作。他們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發想了原本繪本是針對兒童的,開始將繪本故事應用在年長者的陪伴與團體活動中,因此開始了這樣的訓練課程。

[閱讀全文]

多事之秋

人家說「多事之秋」,小的時候以為是因為進入秋天的季節,會比較有事情發生。讀書後發現原來是整個相反的意思,是指著發生很多事情的時節。「秋」,是指年歲、時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是在唐崔致遠《前宣州當涂縣令王翱攝楊子縣令》,裡面說到:「況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風。」原來的意思跟使用多半是政治性的,在說國家處在局勢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時期。在我們很熟悉的水滸傳或是封神演義當中,都有用過這個詞來描述當時國家政治的不安狀態。這樣來看台灣的話,好像一直都處在這樣的狀態,不只是外在的,內部的紛擾就已經足夠讓局勢不穩定了。

[閱讀全文]

不 進 則 退

上個星期璨樹颱風來襲,在星期日停班停課的考量之下,上個星期六可說是舉棋不定,一方面因為外派講員需要重新協調,另一方面也在想這個狀況之下的因應之道有哪些?在這過程也問了附近教會的處理方式,大部分的都是以「颱風應變小組」,就是將服事同工減到最少,並且採用線上直播的方式。這大概是疫情時代所帶來的巨大變動,在以前可能不會想到主日聚會需不需要暫停或是換方式,就是一種風雨無阻的概念。但在網路加上疫情的影響,主日聚會的形式及不變性已經被打破了。

[閱讀全文]

逗點也很好

上週的文章最後提到有關奧古斯丁的思想,在這裡稍微多說一點。在論善與惡的過程當中,通常都是用二元相對的方式來論述,但奧古斯丁並不是將善與惡作為兩相對立的論述,而是認為「惡是缺乏善」的狀態,也就是說這是以善為出發點的論述。簡單說明一下所謂奧古斯丁的「缺乏」論述。

[閱讀全文]

完美的上帝

這禮拜因為在準備雅各書的講章,看到「唐崇榮國際佈道團」粉絲專業上的貼文,剛好是雅各書要理問答的摘要。裡面有一則分享很有趣,是談到

[閱讀全文]

奧運教會我的事

今天是父親節,祝福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閱讀全文]

生命的印記

「刺青」,在台灣或是華人的文化當中總是不入流或是流氓、混混連接在一起,當然可能也跟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有關,不能在身體上打洞或是作畫等等的。這禮拜看到在英國舉辦了一場「刺青藝術展」, 一位英國的刺青工作者展出她的作品,這對整個刺青文化應該是個很有價值的里程碑。不過在西方的文化,所謂的刺青、塗鴉本來就具有某種程度的社會文化意義,也會是某些社會意識的表達方式。但在東方的社會,大概就是會以「道德」為前提來看到這樣的文化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