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心 情 故 事

人都有可能在心裡帶著很大的又沉重的傷痛,從小孩子到老人都會是如此,只是表現出來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有人可能一輩子消沉,有人或許出現反社會的行為,有人會以證明自己很行來掩飾,有人會裝的都無所謂的樣子。在過去覺察自己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就有這樣的問題,像是情緒低落、寡言不語、說話有刺,都是因為那種負面的感覺在作祟的原因,已經習慣了用這樣的方法面對生命中最大的傷痛。漸漸地就會用這樣的方式去面對跟處理其他所有的事情,連帶的身旁的人都遭殃了,莫名其妙的被白眼,不知何故地被冷言對待,沒有道理的被兇一頓。我們人真的很軟弱,在事情發生過後,已經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了,而是生命很真實的內在議題引發出來的各種負面情緒,有時很短、有時很長,無法控制的。

[閱讀全文]

政 教 難 題

聽到在講台上談論有關政治,好像就會讓我們心裡發癢,一種是大快人心,一種是嗤之以鼻。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現象,當然這關乎所談論的內容是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或是我們想講的,都是跟意識形態或是顏色有關,自然就很容易造成這麼大的分歧與衝突。

[閱讀全文]

那些年逃跑的不勇敢

昨天參加了宣教士返國述職以及差派禮拜,協會在早早就邀請我在禮拜中證道分享,在準備的過程中,就想到了過去在大學時跟宣教士的會遇與互動。在禮拜中聽著我們宣教士分享宣教地的生活,腦中不斷浮現著當年黃煌岳老師也是帶著興奮的神情向我說著在泰北發生所有難以理解的事件與恩典。好幾年前因為得知他在宣教地中風就醫,想說要跟他聯絡,便與他所屬的差會聯繫,竟得到是他已經回到上帝那裏去了。

[閱讀全文]

憶起當年的部落生活

這禮拜前兩天一同參與撒母耳牧區學青在花蓮的文化體驗營。第一天一早出門想說不知道多久沒參加營會活動了,怎感覺還沒開始就累了,想著上一次這樣要睡在禮拜堂打地鋪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了。白天是活動場地,晚上把地拖一下就睡在地墊上,這樣的營會生活總是收穫良多的日子。感謝上帝,這次可以跟週美教會、田埔教會一起合辦營會,讓我們在台北的青少年們可以一起體驗部落原住民文化,也可以在營會中的服事多多學習。

[閱讀全文]

文字中尋找可能性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篇分享的文章,是芝加哥大學寫作計畫教授Larry McEnerney寫作課程的精華濃縮,他認為「寫作的關鍵不是你怎麼想,而是讀者怎麼讀」。看到這個重要的大綱重點,頓時覺得過去十多年來的寫作操練都是白費的,因為這些幾乎都是關乎信仰反省的內容,在書寫的同時實在很難去想到廣大的教會兄姊怎麼「讀」。

[閱讀全文]

恩 典 夠 用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寫道:『他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這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經文,也常常掛在我們的嘴邊,但我們對於「恩典夠用」的體會是什麼呢?或是說當我們在談論恩典夠用的時候,是不是也帶著某種積極性的意義在裡面呢?

[閱讀全文]

暢游靈裡的脈動

信仰在我們生活中的比重是多少?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大的bug,不過對我們來說是很真實的鏡子,映照我們對於上帝的理解,以及我們是如何看待信仰。可能我們會說信仰是全部、是根基、是生命最初的樣貌,這樣的思考頗有正中靶心的意味,但真正的問題就會是當我們視信仰為全部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勢必要合於這樣的思考與觀點。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如一開始弔詭的問題意識,信仰或許只是某一部分。

[閱讀全文]

領受聖靈的服事

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焰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那時候,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一聽見這響聲,一大群人就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大家非常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使徒行傳2章1-6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