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中尋找可能性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篇分享的文章,是芝加哥大學寫作計畫教授Larry McEnerney寫作課程的精華濃縮,他認為「寫作的關鍵不是你怎麼想,而是讀者怎麼讀」。看到這個重要的大綱重點,頓時覺得過去十多年來的寫作操練都是白費的,因為這些幾乎都是關乎信仰反省的內容,在書寫的同時實在很難去想到廣大的教會兄姊怎麼「讀」。

Larry教授認為大部人對寫作的認知來自於過去教育的基礎課程,像是我們從小學習作文的起承轉合、格式等等的,這些可能適合每天大量的寫作練習,但對於更專業的文章,或是希望改變讀者思考模式的寫作來說,反而是阻力而不是助力。他提出一個很關鍵的思考點:作者在用寫作幫助自己思考,但讀者是用閱讀來驗證作者是否有價值。也就是說對讀者而言,在文章中尋找的是可以快速獲得有價值的內容,因此這種釐清自己思考模式的寫作方式,會導致讀者在閱讀中可能需要不斷地重讀、理解,到最後就放棄閱讀了。因此,他認為好文章的本質就只有一件事:對讀者是有價值的,「別再把寫作當作自我揭露,而是當作改變世界的工具」。

當然這是大學專業的寫作課程,針對的受眾是在學術界、研究、專業企畫等的專業領域,但對於按期產出的文章來寫作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面向。在研究論文的寫作中,有所謂的「問題意識」,像是我們在閱讀約書亞記的時候,大量地閱讀到有關以色列視角的進路,但若換個角度來思考,那迦南人怎麼想呢?怎麼理解這些土地征服呢?這就是一種問題的思考起始點,從這個點出發開始更多的觀察與整合。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命題當中,並不是要讓我們站在征服敘述的制高點,而是重新閱讀到土地與人、土地與神之間的連結性。這有什麼益處呢?對於我們面對現代社會中的土地議題,會帶來革新的思考。或許這就是這位寫作大師所希望達成的寫作面向與目標。

信仰反省的寫作,能夠改變世界嗎?這會不會是太空泛的理想,畢竟我們對於信仰這回事,是需要抱持著高度的委身。若照著Larry教授的觀點,首先看見問題就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是關乎讀者所面對的議題,進而會想從中獲知可革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很重要,而這又牽涉到所謂的「病識感」的問題。自我揭露的出發點或許就是來自於對問題的看見,從這樣慢慢發展出以讀者為中心的寫作思考。

改變世界需要從改變自身開始,如果這些每週一文真的有什麼效益,真的是上帝憐憫的恩典,在這種思想化為文字的過程中,注入了一點點「創造更新」的氣力,讓我們都在其中繼續前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