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說禮拜

這禮拜有聽到同工問我,能不能針對青少年有什麼信仰基要真理的教導,或許從「禮拜」開始談起,畢竟對我們來說,所有的聚會其實都可以是一種禮拜的形式。在我們的傳統中,禮拜是以講道為基礎來設計的,所以也會看到許多禮拜堂的設計講台都是放在中間,這當然跟加爾文的禮拜神學有很大的關係。

加爾文認為上帝的話語上帝的靈一起動工,上帝的話是一種規範和指引,而上帝的靈會帶來釋放與自由,這是相輔相成的,若是偏重於上帝的話,聽起來較乏味枯燥,但若只偏向上帝的靈,雖然較輕鬆活潑,但也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以這兩者應該是互相且同時作用在講道中的。而在應用上,是以上帝的話為出發點的,所以加爾文的講道是一種解經式的講道,這種講道方法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分為兩部分,一是解釋,後是應用,就是先把經文的意義解釋出來,才會進入應用的部分,所以這種講道方式所選用的經節也會是一個完整的段落,這樣才能將整個經文的意義完整地解釋於呈現,也才能會有清楚的應用原則。

「講台」被置放在禮拜堂講台於中間,呈現出「傳揚上帝的話──講道」在禮拜當中的重要性。在推崇萬民皆祭司的情況下,禮拜不再由專屬神職人員操縱,唱詩成為會眾的共同歌頌,禱告也以自由的方式呈現,並不拘泥於繁文縟節的禮儀,禮拜堂的建築物因著禮拜儀式的簡化,消匿了許多象徵性的東西。在我們的教會中都可以看見這樣的信仰神學傳統及意涵,但教堂的建築或是儀式的意義,都不會比人心來的重要。像加爾文就認為講道不只是講道者的責任,同時也是聽道者的責任,這樣說好了,一篇好的講道,我們都會以為這是因為講道者的恩賜或是訓練有素,但對加爾文來說,一篇好的講道若沒有一群敬畏、期待與順從的聽眾,就不能稱得上是一篇好的講道。

在他所寫的基督教教義當中,談到「崇拜,表示我們對祂的偉大和莊嚴所應有的尊敬,再輔以儀式,以便在崇拜神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同時運用。其次就是要自卑,棄絕世界和肉體,心意更新而變化,不再為自己活,要受主的管理,聽主的指引。這種自卑訓練我們順服並遵行主的旨意,好使敬畏主的心能統治我們,並約束我們的一切行為。這些事就是真實誠懇的崇拜,是主所惟一嘉許悅納的,這不僅是聖靈在聖經各處所教訓的,也是虔誠的心所證明的。」

當然,這些很理論性的論述幫助我們先建立對禮拜、崇拜的基本認識。作為信仰的基礎課程,或許很多時候是在親自參與當中去體會的,也就是說加爾文口中的「內在敬畏」才是信仰真正的課題,但這也是最難的部分。換個角度想,對上帝要有興趣,要怎麼產生興趣呢?這值得好好地思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