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一 張 嘴
作者: ygchurch 日期: 2024-04-20 20:24
人們對於「出一張嘴」的印象好像不太好,這個形容詞給人很負面的感受,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在這張嘴的背後,我們沒有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或是有什麼其他的建設性呢?還是因為我們總在這張嘴的背後看見的是像「隔岸觀火」的態度呢?這世界上其實有很多靠「嘴」吃飯的職業,我們最常看到的應該就是電視上的名嘴吧!這些公眾的社會議題評論員當然就是「出一張嘴」地高談闊論跟分析、批判社會上所發生的種種事件。當然,要不要相信或是接受是另一個議題,但這樣的評論員好像也不會給人太負面的感覺,這又是為什麼呢?會不會是因為在這張嘴的背後是很多很多的準備功課,以及透過經驗所累積出來的敏銳度,所說的話還帶著幾分的建設性,自然給人信服的感受。事實上,多數需要以口為主的職業都有這樣的特質,口,就是他們展現專業的主要出口。
這樣看來,當我們會用這四個字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在這個「出口」看見所謂的專業或是累績出來的建設性。在福音書當中我們看見耶穌常常指責法利賽人這些宗教領袖,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好像可以隱約看見這樣的盲點。他們很會做,是因為要給人看見他們多了不起;他們很會說,是因為他們要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但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親身參與在人的需要中。事實上,我們對於「出一張嘴」的反感就在於那種評頭論足又置身事外的態度,不是不能接受批評、不是不能提出不同想法,而是在許多意見跟想法當中,一種願意投身的態度是否能夠感動他人。
想想莊子與惠施的辯論實在是有趣,「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讀書的時候看他們的爭辯只有覺得這兩個大人會不會太幼稚了點,「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知不知道魚快不快樂」,這沒完沒了的爭辯實則這兩位好友之間的樂趣。但仔細想想他們所爭辯的內容,就會發現真正的議題是「同理」,而非第三者的觀看。你又不是魚,你又不是我,這說的正是你是魚的話、你是我的話,就會知道到底快不快樂。所以,知道,在於「同理」。
主耶穌用自己的生命餞行了「同理」,最大的同理就是以神之尊降世為人,給我們生命的提醒正是破除出一張嘴的反感,而是同苦、同喜的圈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