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的十字架

2009年七月有則新聞:「大學生蓋教室,深山部落動起來」。這則消息是報導國內多所國立大學建築系的學生,為南投縣信義鄉的原住民學童義築部落教室。他們利用自己在建築上的專業,讓在信義鄉的學童們,有可以享受在山林中的教室。這個消息傳出後,有許多人希望能夠透過小額捐助或是參與義築的方式,讓部落教室得以順利完成。

這項行動不只是這群來自平地的建築系學生親手打造,也感動了在當地的布農族原住民,紛紛放下農忙得繁重工作,投入在義築部落教室的行列。 一位83歲雙龍國小的退休老師,也與妻子一同投入建築的工作,這位老師表示好像回到了以前篳路藍縷興建學校的時代,他看到不分族群的同心合作,能吃苦不怕累,正是台灣精神的最佳表現。報紙報導信義鄉農會總幹事得知消息後,特地要求農會梅子夢工廠提供有助身體保健的梅精丸慰勞辛苦勤勞的學生。部落教室有族人的參與,讓整個義築的過程更有意義。

前幾個星期的玉山神學紀念主日可以跟部落的青年見面,也在那時特地撥了電話回部落跟長輩問候,答應今年年假一定要回去台東一趟。回想起了多年以前長老會大專為期已久的「原住民教育生活體驗營」。 當我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在教會就有聽過在念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在談論「馬遠」、「鎮西堡」這兩個地方。原來他們是參加長青團契在每年的寒暑假所辦的體驗營,一個梯次17天。 暑假有二到三個梯次,寒假一個梯次,由不同大學的長青團契負責主辦,到部落以課輔的方式參與在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名為「原住民教育生活體驗營」, 簡單解釋就是透過教育課輔的方式,讓平地學生能夠進入部落,與原住民一同生活體驗不同的文化。記得那時主要有三個部落,花蓮馬遠是布農族,泰雅族的鎮西堡教會,再加上我自己有參與的台東金崙溫泉部落,是排灣族的部落。

其實這個體驗營的營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思考:第一個是教育,另外一個是生活體驗。先從生活體驗看起,這是發展教育的一個過程,讓參與者能夠透過實際的生活,直接地體驗其他人民的生活情況。特別是在較弱小或是受壓迫的人,進一步能夠對所體驗的生活加以反省,進而提出行動以求改變。這是生活的直接參與,在心靈、理智與感覺上,有最深刻的互動。另一個層次是教育,所謂的教育就是在不同的教育資源中透過課輔、才藝的方式讓在地的孩子即使在寒暑假期間也可以銜接不同階段的教育課程。因為這是基督教信仰團體的營會,當然也會包括了聖經教導課程以及所謂的品格教育。


事隔這麼多年,對於金崙溫泉部落的景象,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那是我第一次踏入原鄉,那時我剛動完膝蓋手術行動不是很方便,本來想說如果不行,就放棄回到台北,但整個部落的氣息、每個孩子的臉龐,是這麼地令人心動,自己連續參加了三次在溫泉的體驗營,部落的長老給了我mingku的族名,回到部落就好像回家一樣。在體驗手冊上的檢討說到,在體驗營中事實上真正的互動與關係來自於個人的、短暫的。或許吧,在部落來來去去的大學生不是少數,但能夠真正留下「心」來的,其實屈指可數,或許我們那梯次很幸運可以參與在教會建堂的過程,即使只是擔任興建教會的小小搬運工,卻發現這些一磚一瓦其實慢慢地把可能短暫、個人的連結聯繫起來成為長遠、群體的互動。想想,完全是因為上帝讓彼此的心就連在一起,互相代禱、互相支持,即使在這麼多年之後。

原住民教育生活體驗營的三個部落,都在許多不同的原因之下停辦了。事實上這個其實營會有很多的問題,自己在參與中感覺到最大的問題就是「主體性」, 到底誰才是這營會的主體。在受了許多的神學造就學習之後,回過頭來看這樣的營隊再再都顯示出了某種「他們需要幫助」的相對差異的位階。雖說這是所謂體驗營或是福音隊要面對的本質上的困難,但在那時候好像也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解決這樣的差異。教育課輔的理念雖然以同樣的信仰為基準,但整個教育體制或是課輔的內容,都無法與部落站在同一個基礎點。

在Paul Freire所寫的《受壓迫者教育學》中主要提供對受壓迫者的關懷向度,透過解放教育的實踐,喚醒受壓迫者的思考意識。 Freire將關懷教育的重心從壓迫者的身份轉到受壓迫者身上,教育的目的在於喚起受壓迫者的意識,成為他們覺醒的力量,而不是在循環模仿中繼續成為另一個壓迫者。他從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關係開始,從「人性化」的角度切入這個主題。在人性化的相互關係之中才能夠建立解放的前提,這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施捨,而是共同參與的真實同在。 Freire強調教育在於相互的對話所建構出來的相互關係,才能徹底瓦解在填鴨式過程中不平等的地位。這樣的教育理念源自於他原本所面對的是一群不懂文字的低階層,這樣的方式卻幫助他們從自己的處境中,去看待真正的問題與學習,而不是天馬行空地強加高位者的觀念與思想。站在愛的出發點,以「人」看待人,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耶穌道成肉身在世上所行的一切。多年以後,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遙望著太平洋,看著南迴鐵路的火車,從這口到那口消失在山影裡,後山的朝陽依然照耀,映照著半山腰的十字架。到台東,只有心的距離!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3